「不夠好」從自我批判到批判別人 放過自己放過別人
解說


- 批評在某些時候能助我們進步,但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常以批評說話掛口邊,會阻礙我們與人相處交往
- 腦海充滿批評,會使心態亦拒絕聆聽
- 批評為保護自己價值觀;批評為證明自己比人好
- 停止批判別人,先停止批判自己
批評成習慣 朋友大感「無癮」
最近你批評過甚麼?我這幾天批評了同事創作的影片、一篇心理學文章、朋友的公司文化、家人的生活習慣、社會現象、偶像劇等。近來身邊人常常問我為甚麼總是在評價一些人、事、物,建議我多些讚美。我意識到這個傾向後,嘗試發現身邊事物值得讚賞的地方,但讚美的話只到口邊,總是說不出口。
批評也有其價值,在某些時候能助我們進步,但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,常常以批評的說話掛在口邊,會阻礙我們和人相處交往。批評說話其中一個副作用是讓人感到被潑冷水,有時別人興高采烈地與我分享一些事情,被我點評一番後,最終大感沒趣,聚會也在一片低迷的氣氛中結束。
那麼,不把批評的話說出口便可以了吧。有人說,腦海中常想著甚麼,口中說出的便是甚麼。的確,我口中的批評背後,是一整個慣於批判的思維,即使沒有把批評的話說出口,內心仍止不住這些想法。當腦海中充滿著批評,我自然而然會輕視了對方分享的事物, 令我無法投入聆聽,亦不願花心思理解。既然已經關上耳朵拒絕聆聽,更加只能聽見自己在腦海中的批評想法,形成惡性循環。
這個思維慣性不但影響我和別人的人際關係,更阻礙自己去享受和欣賞身邊的人、事、物,無法享受當下。這些內心的批評甚至會令自己情緒波動,產生抗拒、無奈,甚至憤怒的情緒,最終苦了自己。
最近讓我批評得最激動的是一些廣告和影視作品,當我看到一些不合理或尷尬的情節時,心中便想「唔係呀嘛,點解可以咁樣?」,「咁差都出得街!」在批評的背後,我心目中有一個標準和期望,當期望落空,我便開始批評,指出事物的缺點,強調事物應該要怎樣。或者影視作品呈現出來的審美和價值觀與我的標準相反,衝擊了我的認知,為了保護自己的既有價值觀,我開始以批評來否定這些與自己相違背的價值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其實是在向自己、向別人重申自己的標準、自己認為對的事,希望從中確立自己的追求和審美,說服自己是「更好」的,藉此滿足自己得到肯定的需求。
同樣地,當我們被批評,或感受到別人指出自己的不是,也很容易立刻閉上耳朵,進入到一種防禦的狀態,並開始在心中挑剔對方,希望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好,這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緣故。
證明自己好 必須貶低對方嗎
看到這裏,你或許已經發現我這種強烈的批判傾向有兩個面向,一,自大;二,自卑 。自大之處是,我會批評別人,表示我對自己的標準和價值觀有一種優越感,認為自己的想法「較好、較正確」。而剛才我們說到批判心理背後是為了保護自己,甚麼人需要常常保護自己?自然是像我這樣常質疑自己、沒有安全感、自卑的人。因為常批評自己,形成了批評別人的習慣。其實要建立自信,讓我們相信自己,大多離不開客觀的成就與別人的肯定,而我依賴了前者。和很多華人家庭一樣,我的父母相當吝嗇讚美,不論獲得多少獎項,成績多麼優異,父母都甚少給予我言語上的肯定,讓我也不習慣讚賞別人,同時,缺乏言語肯定,讓我更拼命地追尋成就,形成批判自己的習慣。依賴客觀成就去得到肯定,讓我一直追着各個比賽和成績的標準跑,根據這些標準衡量自己常常令我覺得「未夠好」,「未夠好」簡直成了我腦海中的口頭禪。我往往知道要達到甚麼標準才能贏得比賽,溫習得多熟練才能榜上有名,在準備的過程中,我一遍又一遍地審視自己是否達標,為要得到獎項和優秀的排名來肯定自己。
所以,要改變批判別人的習慣,我先要改變批判自己的習慣,學習肯定自己。現在我嘗試每周列出值得欣賞自己的地方,記錄下別人給我的一些讚賞,起初的時候想了半天也無法下筆,下筆之前又會有聲音質疑自己「吓?咁都值得欣賞?」,但慢慢地寫得越來越順暢,也能察覺更微小的事。至於讚美別人,的確能察覺到更多值得欣賞的事,但有時候話說到口邊還是覺得很彆扭,只能用硬梆梆的語氣說出來,聽起來不像在讚美,這一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但,這是值得一生的學習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