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法 Say No ? 你也慣於「做好人」嗎?為甚麼討好了別人,自己卻不快樂?
解說


- 你也習慣討好別人嗎 ?
- 長期壓抑自己的需要,而只去滿足別人的結果
- 害怕拒絕別人要求的原因
- 照顧好自己,改善跟別人溝通的質素
你都慣左「做好人」嗎?有時我地為左滿足別人的需要,會選擇忽略自己的需要。原因可能係怕人地失望,也可能怕人討厭自己。但當內心呢個情感天秤長期失衡,當中累積嘅壓力,已令我無力再同人交往。我有時更無故將一啲不滿情緒投射到對方身上。我發現繼續習慣討好別人,只會對自己「勉強無幸福」。
我點解勉強應承人會咁痛苦呢?原來我地腦內有個保護自己嘅系統,我地需要自己活得有意義和被尊重,亦需要同對方保持和諧的關係,先能夠感到放鬆和安心。過去我一直將焦點放在同對方保持和諧關係之上,而忽略了自己當下係咪有力量與對方相處。對自己好同對別人好,其實兩者互相影響。
我地要照顧自己的需要,同時關心人地的需要,先可以維繫大家的長遠關係。定期讓自己叉電,等自己以一個好的狀態才同人見面。自己唔會咁辛苦之餘,仲能夠令大家溝通的質素變得更好。
大概是從大學開始,我意識到自己原來有「做好人」的習慣。從中學升上大學,接觸的人越來越多,不再只有同學、朋友和好朋友之分,關係之中的互動也變得較為複雜。而我慢慢發現,我內心開始出現掙扎,就是當別人提出一個邀請或者請求的時候,我內心明明是不願意去做,但礙於「不想做壞人」的緣故,我最終會答應這些請求或邀請。但當我完成這件事時,內心卻帶着強烈抗拒。我覺察到內心不停在這種掙扎中來回,消耗了許多的精神。後來我和朋友分享,原來許多在教會長大的人,都受到這種「做好人」的想法困擾。
有一位從小在教會中長大的朋友,最近和我分享她的煩惱。她向來承擔了數個事奉崗位,也需要關顧教會的弟弟妹妹。以往她面對這些事奉和關顧尚算游刃有餘,也享受在其中。但近來她發覺自己內裏實在乏力,無法像從前一樣歡歡喜喜地約他們見面。朋友最近經歷許多階段轉變,要面對這些生活轉變,已消秏她不少心力。除了內在乏力,她亦很擔心別人已習慣那個充滿活力、滿臉笑容的自己。要是以現在乏力低落的狀態去見他們,別人也許會覺得陌生,也可能因得不到她的支持而失望。朋友因此內心感到相當為難:擔心大家不見面,怕讓他們失望和感到不被重視;若跟大家見面,自己乏力之餘也怕未能滿足別人期望。面對如此掙扎的她,我感同身受,我可以怎樣做?
我用心聆聽她的煩惱和擔心後,向她提出另一些可能性﹕那些我們認為很需要自己,或是見不到自己會失望的人,真實想法也許並非如此。他們從其他途徑或是其他弟兄姊妹身上也可以獲得支持。同時,她無需認為自己一時狀態欠佳,大家少見一兩次會有天大的影響,無需把整個關顧責任都放到自己身上。
以往「做好人」的想法對我影響深遠。拒絕人會讓別人失望;拒絕人會為別人帶來麻煩;拒絕人不就等於「做壞人」嗎?因為這些迷思,我往往選擇答應別人的請求。但當提出邀請或請求的人變多,我漸漸應付不來,內心變得煩燥不安,甚至認為別人的請求很麻煩,覺得自己已經很累,不解為何別人仍要拜托自己去做,內心感到非常掙扎。
你看出來了嗎?我表面上選擇了壓抑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別人,但其實我已經開始將內心的不滿,轉移到發出請求的對象身上。事實是,連我自己也沒有留意自己的狀態及照顧自己需要,對方又怎麼可能知道我已經筋疲力竭呢?
長期壓抑自己的需要去滿足別人,難怪令我感覺內心壓力爆煲,陷入了低潮。我既無法甘心樂意幫助人,又無法只顧自己逍遙自在。同時,因為完全無力去維持這種慣性滿足別人的做法,我也因而感到十分內疚。然而,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」,這成為了我反思自身狀態的契機,讓我找到經營關係的新方向。
聖經教導「愛人如己,愛己才能及人」,要打破內心這種掙扎局面的第一步,是首先留心自己的心靈的真正需要,看看自己有沒有心力去照顧別人,才與他人見面。否則內在疲乏所產生的負面情緒,也會帶到溝通當中,即使雙方勉強見面,心情也不一定舒適愉快。
「做好人」,就是以討好人的方法來維繫朋友關係。為了結交朋友,為了更受歡迎,我們或多或少都會不自覺地討好人,特別是以為這方法行之有效,就更難捨棄。上大學後或出社會工作後,遇見的人越來越多,才覺察到自己不可能對人人都討好,事事都答應。反而開始怪責自己不懂拒絕人,苦了自己,造成內心的掙扎。
原來,我們腦內有個保護自己情感的「雙保安」系統,我們需要自己活得有意義和被尊重,亦需要和對方保持和諧的關係才能感到放鬆和安心。過去我一直把焦點放在和對方的關係之上,而忽略了自己當下心靈是否有力量與對方相處。所以對自己好和對別人好,兩者同樣重要,亦息息相關。只懂不斷地去滿足別人的要求和期望,是不能維持令人滿足愉快的關係,我需要先照顧自己,同時關心別人的需要,才能維繫雙方的長遠關係。若我們能夠排好這優次,定期讓自己充電,等自己以一個好的狀態才與別人見面,自己不會那麼辛苦之餘,也能夠令大家溝通的質素變得更好,充滿正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