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釋等於掩飾?何時為自己辯解
解說
- 誤會生衝突,衝突再生誤會
- 吵架時雙方過於執著對錯,解釋對方也會理解成掩飾
- 解釋,要有技巧地解釋;不解釋,其實也有方法不感到委屈不忿
- 目的是「解釋」,行動反要耐心發問和聆聽
- 當對方有空間表達,又感到被聆聽,焦燥心情和敵意自然減低
- 對方值得自己花心力修補關係嗎? 有能力者先行第一步
「解釋等於掩飾?」相信大家無論在職場、生活上都遇到過人際關係上的衝突。有時當雙方都火遮眼時,再多的解釋都聽不入耳,因而產生誤會,這種誤會又會讓我們感到委屈。
當我們覺得被誤會,自然希望解釋自己的想法。但在「風頭火勢」時,你的解釋反而令對方理解成掩飾。當雙方感受到意見對立的時候,容易令雙方的耳朵關上。對方在此刻只著重討論的贏和輸,對他而言,大家的意見沒有共存的空間。
解釋有技巧 以退為進勿心急
在溝通時,有些人會選擇無視對方的說法,自顧自拋出自己的想法,務求自己在討論氣勢上更勝一籌,而有些人則會選擇冷處理,迴避與對方爭論。不論對抗還是逃避,我們也會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,而產生誤會,委屈和憤怒的感受便從誤會中出來。
於是我們陷入一個困境—辯解,對方聽不進去;不辯解,自己又感到委屈。那麼應該說,還是不說呢?我認為辯解,需要有技巧地解釋;不辯解,其實也有方法讓自己不感到委屈和不忿。
先說說辯解,若想為自己的立場、意見作出申述,我個人遇到的難題是說話時過於直接和心急,說出來的話硬綁綁,沒有修飾、沒有情緒,再加上心急時便會一輪嘴把話講出去,造成別人接收到本來不存在的敵意。若你是聽到的人,便會被嚇一跳,覺得不知所措,然後進入保護自己的模式。然而,我實在沒有引起爭論的意圖,被誤解的我又會因此感到委屈。在這些情況下,當我繼續以這種直接說話方式為自己辯解的話,便會產生出「火上澆油」的情況,導致結果往我完全沒料想到的方向發展。
於是,我嘗試轉變一下辯解的心態和說話方式。就心態而言,雖然做的目的是「解釋」,但不能一味只顧解釋自己的意見,反而要耐心發問和聆聽對方的想法。若一味抱著解釋自己的想法,反而會讓自己焦急起來。當對方表達出不理解或反駁時,心情便會越來越焦急,一來一回後會使情況再度激化。為了緩和這種解釋自己意見的焦急情緒,必須提醒自己要保持耐心、以從容不迫的態度面對。當聽到對方的反駁或申述,我們可以先暫緩反駁,抱持好奇的心態向對方提問為何有這樣的想法。提問一來可以澄清對方誤解自己的地方和矛盾實際所在,從而可以更有效地解釋。二來,當對方有空間去表達,不急於反擊,又感到被聆聽,焦燥的心情和敵意自然減低。
在衝突產生時,最困難的地方是兩方都急於表明自己的想法,而關閉了聆聽對方的空間。因此即使調整了態度,對方仍然可能未有把你的話聽進去。此時,提醒自己以耐心取代急燥的另一好處,便是讓自己有耐心把本意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和重覆數次。不要怕麻煩或認定「講完都無用」而放棄。只要保持禮貌和耐心的態度便可。
角度不同非對錯 講不出聲無需一肚氣
若情況不容許自己再行解釋,難道我只能吞掉一腔委屈不忿嗎?這些委屈不忿可能是因為面對長輩或上司「大石壓死蟹」,我們被迫接受一些事情而感到無力,或者覺得「有你講無人講」的不公平。我們希望自己被公平對待,因此我們執著「對錯」、「公平不公平」。若接受了對方的說法便有一種被迫承認「對方對、自己錯」的感覺。
其實,許多衝突都是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。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,一直執著對錯只會令自己氣結,事情也會一直無法解決。我們在職場遇到的衝突,通常來自各方對同一事情的不同理解,即「這事應如何處理」的不同意見,而非對與錯的爭辯。
當我們認為自己沒有做錯,是對方不可理喻時,更不會想邁出修補關係的第一步。我常常會有「我已經很累了」、「為甚麼我受了氣,還要我去修補關係?」的想法。修補關係需要心力,因此,我們可以先想想對象是否值得我們去花這份心力。如果你覺得對方毫不重要,那便放棄糾纏吧。若對方值得你付出這份心力,或你仍需和對方長期合作,那便想辦法搭建這溝通的橋樑。但最重要的是,若我們一直視付出心力去修補關係是等同自己吃了虧,是沒有力量走出這一步的。因此我們要轉變一下思維—是的,這是一項艱辛的任務,要有能力、有技巧的人才能做到。而我們正是這個人!因為我們有能力和耐心,因此才能多付出一點。
曾聽過一種說法:世上是沒有「常識」的,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,原來對於不同階層、教育背景和文化的人中,可以是件新奇的事。由於有種種差異,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是無可避免。如果常把對事情的討論看作是針對自己的攻擊,我們會十分疲累,更而累積大量負面情緒,傷害自己的心靈。解決矛盾以及衝突所生的情緒是需要大量心力的。在與對方溝通前,我們最好先充一充電,在有力量和從容的狀態下與對方溝通,我們自然更有耐心聆聽對方的意見,頭腦可以更清晰理解而再作決定。不須再為自己辯解,事情便可水到渠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