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係期望不一致 我們達成「朋友共識」了嗎?
解說
- 交朋友是一種微妙的共識,有些時候兩方的認知會有差距﹕我當你是好朋友,你卻不重視我
- 有時要適當調整自己的期望
- 和不同人交流的範疇可能是不一樣的
- 我們在對話中所談及的內容,若以一個五層的圓形劃分,圓形的最內層是打招呼、第二層是交換資訊,第三層是感受、第四層是價值觀、第五層是所有內容
- 我們在對話中有錯誤的期望,便會使自己難受,若果強行把對話推到某個特定方向,會令對方感到不舒服。
- 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不一樣,能自在交流的內容有不同,但不代表彼此不親厚。
記得大學時,我曾因一位朋友連日已讀訊息卻不回覆而哭。視對方為最要好朋友的我,覺得對方沒有即時回應,等同視我可有可無,因此相當傷心和失望,腦海裡生出「你唔愛我喇」的念頭。朋友關係是非常微妙的,有些人認識多年卻不怎麼親近,有些人卻會一見如故。朋友關係似乎是一種沒有言明的共識,但是雙方對關係的認知會有差距,而這種期望落差,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。
每個人對朋友的定義都不一樣,於我而言,成為朋友先要對話投契,彼此相處舒適自在。而要建立更深厚的友誼,需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交流來建立互相信任。有需要時,為對方的緣故可以互相犧牲一點。 有時即使和對方一見如故,但若對方沒有心力和時間進一步相處維繫,也很難建立出一份信任。因此,這樣的知己關係非常難得, 所以說「千金而得,知己難求」。然而,在現代社會中,我們每日與數百人擦身而過,也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中結識不一樣的人,我們難以把每個人都當成朋友看待。而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,難免也有遇到不如人意的時候,所以適時調整自己對朋友的期望相當重要。
交流範疇不一樣 人際關係有親疏
首先,我們需要認清和不同人交流的範疇是不一樣的,部分人只需打聲招呼,維持基本禮貌;部分人可以教導我們知識、開闊眼界;部分人可以和我們分享感受、討論個人的價值觀。若我們期望分享知識資訊的人和我們討論感受,很多時候都會帶來失望。這並不是我們或對方的過失,或誰做得未夠好,只是顯示大家的關注點不一樣。
一般而言,我們在對話中所談及的內容,若以一個五層的圓形劃分,圓形的最外層是打招呼、第二層是交換資訊,第三層是感受、第四層是價值觀、第五層,也是圓的核心,就是所有內容。

每個人能夠和我們交流的內容都不一樣,可以是根據個人習慣、興趣不同或信任度等等的緣故而決定。若果我們在對話中有錯誤的期望,便會使自己難受。若果強行把對話推到某個特定方向,更會適得其反,不但不能談到該內容,更會令對方感到不舒服。舉例來說,我和家人的關係雖然很親密,但是我不一定會跟家人談及感受或價值觀的內容。更多的時候,我們可能只會和家人交換資訊,甚至乎只是打招呼。我父母是很傳統和內向的,記得當年妹妹前往加拿大工作之際,大家都很捨不得她。當時有人提議父親囑咐妹妹幾句話,父親立時顯得相當腼腆尷尬,連忙揮手表示拒絕。母親也只是緊緊擁抱妹妹,沒有多說什麼。這並不代表雙方的關係不親密、感情不深厚,只是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不一樣,能自在交流的內容有不同。
上文提到我因朋友沒有即時回覆我而失望事件。數天後,友人終於回覆了我的信息,原來她想認真地回覆我,卻因為工作太忙無暇顧及,加上工作壓力使她狀態欠佳,因此,她希望先有些個人空間休息而不能即時回覆。經她解釋後,我完全能諒解她的狀況,內心的鬱結盡解。而我們向彼此坦白感受後,決定雙方也會調整一下對關係的期望和回覆信息的習慣,使相處更為舒適。
當我明白到交流內容與對方是否重視自己並不掛鈎,我開始調整對朋友的期望,接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溝通模式,大家也有不同的狀態起伏,未必能即時回應自己的需要。雖然人與人交流的內容與方式不盡相同,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交談時的狀態、對話質素入手, 達成朋友共識可以讓別人、讓自己在對話中都能夠舒適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