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在而不作為

解說

No items found.
  1. 一天在坐在公園休息時突然感覺到自己是「存在」而不在「作為」
  2. 我意識到自己存在於這個抬頭有月亮星星、蟬叫蛙鳴、來往路人的空間,我沒有參與其中,卻又知道並享受著這一切。
  3. 處於這種狀態一小時後,身體雖然仍是乏力,心靈卻感到格外平靜輕省,沒有了「不作為」的焦慮。
  4. 大衛貝內納在《天父給我的禮物》談到「人性在於存有(Being)而不在於活動(doing)」,正要說明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我能做甚麼、做了甚麼或別人怎樣看我,而僅在於我存在。
  5. 從求學時期開始,我便很想爭取做表現最優異、最受注目的一個,彷彿只有一直達成一些東西,我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  6. 當時不停被量度,不停地追趕,而父母、師長從不會告訴你「單是存在,已是你最寶貴的價值」。
  7. 高中時開始意識到有些範疇是自己拼盡全力也徒勞的,令我陷入質疑自己的低谷中。
  8. 當作為(doing)不再有效,我開始真正思考和相信「生來的價值」,學習往內看,數算自己有的恩賜和能力,並肯定自己,而非一味看著自己有欠缺的地方,與人一一比較優劣,然後否定自己。
  9. 屬世的價值總推著我們去過不斷拼命追求成就的人生,但若我們真知自己是誰,或奔跑或躺卧,都無損我們的價值。 

「單是存在,已是你最寶貴的價值」

最近患上感冒,病情反覆,頗長時間都處於疲倦無力的狀態,也難以發聲。上班時也覺得自己只能看著事情運作,作最基本的回應。一天晚飯後到公園散步,走了一段路便要坐下休息。我坐在椅上,看著跑步的人,慨嘆自己有點浪費時間,來了公園也未能鍛練。我看著別人做運動、聊天、掃垃圾等等,「做」各樣的事,而自己僅僅是在「看」,突然感覺到自己是「存在」而不在「作為」。我雖然存在於這個抬頭有月亮星星、蟬叫蛙鳴、來往路人的空間,但我沒有參與其中,卻又知道並享受著這一切。

處於這種狀態一小時後,身體雖然仍是乏力,心靈卻感到格外平靜輕省。本來我因為生病沒法外出、不能「做有意義的事」所產生的煩躁感一掃而空,沒有了「不作為」而引起的焦慮。晚上,當我讀到大衛貝內納在《天父給我的禮物》談到「人性在於存有(Being)而不在於活動(Doing)」時,被此句說話深深震憾,體驗到這種狀態的美好,讓我明白我的價值不在於我能做甚麼、做了甚麼或別人怎樣看我,而僅在於我存在的珍貴。

雖然教會常教導我們要找回在上帝眼中的價值,而非按世俗標準評斷自己,但世界每日對我們的評價,總令人輕易將存在的價值拋諸腦後。若非生病,我也不願意在日常的忙碌中靜止,體驗「存在的美好」。

「每秒每分競賽 為掌控著我未來」

從求學時期開始,我便很想爭取做老師心目中的模範生。不論校內校外,總希望成為表現最優異和最受注目的一個。記得在一個魔術興趣班中,老師在課後安排教授班中表現最佳的學生,更深的魔術玩法。為了證明別人做到的,我也能做到,我便一直糾纏老師,要他把技法也教給我。從幼稚園到中學,我總是名列前茅,也主動把課後活動排滿日程,彷彿只有一直達成目標,我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。正如許多在香港成長的孩子一樣,不停被評估,不停地追趕成績。而父母、師長都從不會告訴你「單是存在,已是你最寶貴的價值」。直到高中,我開始意識到有些範疇是自己拼盡全力也是徒勞無功的。我感到非常氣餒,同時,這也撼動了我一直以來賴以建立自我價值的方法,令我陷入質疑自己的低谷中。當作為(Doing)不再有效,我開始真正思考和相信「存在的價值」,學習往內看,數算神創造出自己的恩賜和能力,並肯定自己,而非一直看著自己欠缺的地方,與人不斷比較優劣,然後否定自己。

正如 Lauren Daigle《You Say》一曲:「我還在對抗心底說我還不夠好的聲音(I keep fighting voices in my mind that say I’m not enough)⋯⋯再提醒我一次我是誰,因為真的需要知道(Remind me once again just who I am, because I need to know)」,屬世的價值總推著我們去過不斷拼命追求成就的人生,但若我們真知自己是誰,或奔跑或躺卧,都無損我們存在的價值。 

更多文章

more article

「過去」揮之不去 ;「將來」要無限規劃?讓「現在」變回「現在」的練習

立即閱讀

口非心是好矛盾 反話最為傷人心

立即閱讀

同行於無聲之中 以行動陪伴在低谷的人

立即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