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非心是好矛盾 反話最為傷人心

解說

No items found.
  • 聽到反話時,先忍一忍怒火和反駁的衝動
  • 嘗試了解說話者背後的動機
  • 不要在情緒激動時做決定

在成長過程中,不時聽到長輩說反話用作激將法:「你鐘意點就點啦,我唔理你喇!」「咁辛苦唔好做喇,收埋佢啦!」不知大家對這一套激將法受不受落。對我來說,我非但不會受到激勵,心情更會感到十分難受。

「反話」與說話者本身的目的和心意是相反,通常都是晦氣說話。聽到後常讓人內心感到不舒服和被咒罵。比如我有一段時間沉迷打機,父母多次勸阻失敗後,便說出「反話」:「繼續打機,打死佢啦,唔好讀書啦,做乞兒啦!」,我聽到後覺得這句晦氣說話很「哽耳」,而這種不適感令我更想發脾氣,內心只想反抗父母的管束,「既然係咁,我就繼續打!」。

激將不成反而激起負面情緒

一般而言,我們都想自己變好,不想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,「反話」的本意正是激起別人想自己變好的心,作出正向的改變。然而「反話」這種說話方式,語氣強硬,帶有強烈的情緒,更常常連帶着一個壞後果。這些說話大多表示說話者放棄不管,雖然字面上給你決定如何做的自由,但往往背後是有一個指向的行動。以剛才的例子來說,雖然父母字面上說你可以繼續打機,但因着強硬的語氣和預定的壞後果,我們大多只能選擇遵從他們的意思而停止打機。「反話」像是在下一個語氣強烈的定論,對象如果想再作解釋也不會被聆聽,因而感受到沒有機會被理解和體諒的處境中,自然會激起無助、憤怒的情緒。

除此之外,亦有一些年青人未能夠讀懂「反話」,理解說話者背後的意願,本意和字面意思的反差讓他們產生一種「咁我應該點做?」的困惑感,讓人不知所措,而且說話者拋出這些語句後,便不再理會對象,令他們更感無助和被遺棄。

從關心到無力 「口非心是」要珍惜?

那麼,說話者出於甚麼心態去說這些話?我所聽到的「反話」大多由長輩或父母口中而來。一但我與他們意見有分歧,我不願意依從他們的方向走,便可能聽到這些「反話」。所以換轉身份去想,,其實說「反話」者往往都對與你相關的事情最為上心,看到我們「行差踏錯」時,他們替我們著急,因此想勸阻我們,但我們不一定願意依從而作出改變。

若我自己關心一個人、希望他變好,但對方卻多次不領情,的確很容易會產生「算啦我唔理啦,你鍾意點就點。這種焦急但無能為力的感覺,最終說出「你自己負責,我不管了」的晦氣話。很多時候,他們的擔心和著緊讓他們認為覺得你的事與自己相關,甚至要和你一起負責和幫忙。也許你本身也沒有想對方幫忙的意思,但聽到和你親近的人用「反話」表示自己決定袖手旁觀、甚至想自己會承受一個壞結果,我們也會特別難受。

互相鬥氣死胡同 停一停回歸理性溝通

那麼我們可以如何應對「反話」呢?當我們認清說話者背後的心意,我們可以理性地知道自己無需用晦氣還以晦氣,也無需因那句說話影響自己的決定或行動,更無需把指責歸到自己身上,只需要對事去作出行動。

也就是說,不論我決定繼續打機,還是聽從對方的意見停止打機,只需要知道自己為甚麼作出這樣的決定就可以,而不是因情緒激發的報復心理去作決定。例如我是因為需要釋放壓力而打機,因此可以再多打會兒才停止,而不是因為要刺激對方而繼續。假若我決定停下來,不是因為對方的強烈情緒迫使,而是覺得有需要暫停去做其他事情,把作決定的主導權拿回自己手上。

當對方以強烈的語氣說話時,我們自然會感到受攻擊,下意識便想以同等力度反擊,但以晦氣話回應晦氣話只會阻礙雙方的溝通,激化矛盾。若想打破僵局,需要我們調整情緒、付出耐心,嘗試了解說話者的擔心和顧慮,再作出回應。

要克服過程中所受的委屈和反擊的衝動去讓出一步並不容易,但昨天朋友和父親吵架的故事啟發了我。他們二人最終鬧得不歡而散,而朋友冷靜後決定邁出一步「氹番」父親,她驚訝地發現在自己「氹番」父親時,自己也有一種被「氹番」的感覺。很多時候,意氣會讓我們誤以為「你差」能使「我好」,但事實上,我們的情緒往往是「你好、我好」的,特別是在親近的關係中,你心情變好,我的心情也會因而變好,而更重要的是,我們會因關係回復和諧而感到安心。

更多文章

more article

團契生活令人失望? 眼光轉變帶來新體會

立即閱讀

同行於無聲之中 以行動陪伴在低谷的人

立即閱讀

遇到難相處的人就要斷絕來往嗎?省力舒心地相處的小技巧

立即閱讀

關係期望不一致 我們達成「朋友共識」了嗎?

立即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