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不進去的話要怎辦?破解說教與被說教

解說

No items found.
  • 因為對方的高姿態,被父母、長輩說教時我們會感到煩厭
  • 說教者大多都關心我們,只是表達方式不對
  • 作為聆聽者若想打破這個局面,可以嘗試把內心的委屈煩厭轉為好奇地發問, 由「我知喇」,變作「點解你擔心我唔知?」

若我們觀察到有人沒有把資訊聽進去,常會取笑他們「左耳入右耳出」,在甚麼情況下我們會不想把資訊放在心上呢?上課的時候?被長輩訓話的時候?最近我發現自己一旦被說教, 便會泛起一陣煩厭感,關起耳朵拒絕聆聽,即使本身對內容感興趣也聽不進去,像成長時被父母絮叨一樣,我心裏只有「又嚟?快點說完吧。」的不耐煩感覺。

長輩「為你好」點解收唔到?

當我們回想為甚麼常嫌父母煩時,便會發現這種對說教的排斥感覺先是來自不想接收重複的資訊,我們認為自己已經了解對方說的內容, 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再聽一次。然而說話者也許是看到我們的某些表現,認為我們沒有把話聽進去,這裏的「聽進去」 對說話者及接收者而言可能是不一樣的,說話者期望我們把內容實踐出來,但我們的「聽進去」 可能是「知道了」,但實際情況往往更為複雜,因為從知道到實踐過程漫漫, 也許我知道這個道理,但覺得不適用於自己,又或許我已經在實踐,但未見成效, 然而說教者一天未見到結果,仍想再次強調當中的道理。 因為這種差異,令說話者因覺得對方「講唔聽/講唔明」而煩燥,而聆聽者亦因不被理解而失去耐心。

若我們不在意對方,通常也會置身事外,所以在多數時候,說教者都本著想我們改善的好意,不然也不會大費周章把內容一再重複,同時,因為這種「為你好」的心態,說話者通常會更迫切想對方明白,進而加劇心中的煩躁感。雖然明白,但我被父母、前輩說教時仍然很想逃離現場,因為這種情況通常都是「有你講冇人講」,讓我只能一味地承受「你不對」、「你沒做好」的指責而無法解釋自己,內心又焦急又委屈。

為甚麼說教者通常是長輩或者在上位者呢?若我們仔細想想說教者的心態, 除了想和我們分享經驗、想我們改善,有時也許來自一種內心的不安,比如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威脅,因此希望通過說教來肯定自己的能力,「說教」本來就有否定對方,肯定自己,希望對方依從自己建議的含義,而這種「教精你」的心態通常會令對話偏側於說話者,不留表達空間給聆聽者 。我心中本來已經厭煩重複的內容,累積了一些負面情緒,再加上沒有空間為自己辯白 ,解釋實踐上的難處,只能「硬食」說教內容, 自然會關上耳朵,只期待對話趕緊結束。 最後,聆聽者不會作出改變,只有滿腔鬱結,說話者未能讓對方改變, 只會再次動氣, 造成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。

以問題代替反駁 避免陷入僵局

作為聆聽者若想打破這個局面, 可以嘗試把內心的委屈煩厭轉為好奇, 由「我知喇」,變作「點解你擔心我唔知?」,以筆者最有待改善的事情為例:

「將啲嘢分類,用完後擺返原位,才能夠在下次使用時搵到,不用多費時間,亦唔使搵人幫手 ……」

「我知喇」

「你知道,那為甚麼東西還是雜亂無章、到處亂放?要找的時候又找不到?」

這種時候我們很容易會落入各說各話的地步, 我們聽不入耳, 對方又堅持說服我們,但若我們嘗試發問,便能改變對話走向。 

「把東西分門別類,用完後放回原位,才能夠在下次使用時找到,不用多費時間,也不用叫人幫忙 ……」

「點解你擔心我啲嘢無擺好?」

「因為你條鎖匙開完門又隨手放咗喺門口。」

「哦,我明喇,其實我每朝都會喺嗰度拎返,所以唔使擔心。」

「你自己知就好啦。」

當我們問出問題,說教者便會由埋首發表腦海中的說辭轉為回應問題,而我們亦能了解對方的看不過眼的地方, 如有需要便能針對地作出解釋或澄清,如果對方理解,便會停止滔滔不絕的演說或調整內容,說出你真正需要的建議。 即或對方仍然堅持,但當你以發問及解釋參與在對話當中,亦不用累積一腔鬱結,既能讓自己舒坦些,當我們自己有出口,心平氣和,自然亦能避免對方看到自己不耐煩,從而繼續借此發揮。

雖然在例子中我是被說教的一方,但其實說教與被說教的關係是隨時可變的,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其中一方,不論是發言者還是聆聽者,我們都要留心自以為是的心態。在溝通中最大的阻礙,往往是只看到自己、看不到別人 ,一不留神,好心分享便會變成說教,解釋回應會變成不辯是非的反駁, 留一雙眼睛去觀察自己、觀察別人往往能讓我們走出溝通的困局。

更多文章

more article

解釋等於掩飾?何時為自己辯解

立即閱讀

關係期望不一致 我們達成「朋友共識」了嗎?

立即閱讀